这在中国当前的某些儒家当中尤其显著,那就是原教旨主义儒家对现代性和启蒙的批判,他们试图让中国人回到前现代的生活方式之中去。
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上古圣王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了,圣与王一分而为二,孔孟荀就在理论上探讨圣王、圣人的内涵,整合圣与王,提出完整的内圣外王之道,后世学者将其归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结构,成为一个儒学更新发展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结构。
如何评估当代新儒学在当下中国大陆的发展状况与现实意义?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诠释儒家思想?展现儒学真精神?重建新儒学的思想体系?这些问题是思想学术界目前热烈争议和探讨的问题,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。其外王之道就是其仁政学说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通过仁的修养就可以到达圣的境界。荀子以心为天君以治五官,为身形之主宰,其《荀子·解蔽篇》云:心者,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。可见,在孔子的思想中,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,内圣是外王前提和基础,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。
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自此以后,内圣外王就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结构。国家不支持、禁止和歧视任何宗教。
孟子更以捍卫和承继先王之道为己任,沿着一条历史文化基线以五百年为一个周期从尧数至孔子,清晰地勾勒出一幅自尧舜禹汤文王孔子的圣人之道相传授受统绪,这也是儒家道统论的开端,并为后世所遵循。他们设立大学以教化于国都,设立庠序以教化于城镇乡村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此外它还具有独立的地位和表现。
政教同体,其他宗教是非法的。教则单取一线,有一定不移之方针。
其法先王、发后王的意识实质上是贯彻在他的文化生命中的一种历史文化精神,也就是承接道统的意识。儒家之教即通过宣讲、表彰、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祭祀仪式等方式,向人们灌注儒家价值观念,使其遵守社会秩序。反之,上梁不正下梁歪,领导者的德行不好,上行下效,老百姓就不可能一心向善,整个社会就会道德滑坡。道本千变万化,圆通无碍。
这里政一般释为正,《论语·子路篇》:冉子退朝。但西方是二元分离,中国则是二元和合。教是说这是一种教化过程:对他人而言是教化、教育,对自己而言是自修、自证。是以禹继舜,舜继尧,三圣相受,而守一道。
[④]也有学者从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出发,认为所谓政教关系,一般指的是特定的政权与存在其治下的宗教之间的各种关系。由政与教合成的政教一词在中国古代则指政治与教化。
治教无二,官师合一,岂有空言以存其私说哉?(《文史通义·原道中》)在官学的一统天下里,所学者,不外修齐治平之道,教化即政治。十曰以世事教能,则民不失职。
孟子称‘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,此即中庸所言‘修道之谓教也。……从中国文化中道统和政统的关系以及中国国家的宗教性质来看,中国的政治是政教既分离又合一的政治[13]。也就是说,道统不仅承担着批评监督政统的功能,还承担着建设与维系社会普遍道德与精神价值的功能。六曰以俗教安,则民不偷。[15]虽然从一开始九对荀子有所微词,以至于道了宋儒把荀子干脆排斥与道统之外,但荀子在道统史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。六艺之教,通天地,亘古今,而莫能外也。
‘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者,舜之所以授禹也。可见,自尧舜之时起,古圣先王就把立学校,行教化放在治国平天下的优先位置,正如后来《盐铁论》概括说:故治民之道,务笃于教也。
儒家的教统渊源甚古,至少尧舜时代已经有了五伦之教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通过以上梳理,可以看出,历代对修道之谓教虽然有不仅相同的理解,但大致都是说所谓修道指的是修学圣人之道,而圣人之道是以人伦为主体的人道。
诒让案:意林引下篇,正皆作政,二字互通。章学诚认为,三代之世,治教无二,官师合一,圣人因事立教,寓教于政,他写道:教之为事,羲、轩以来,盖已有之。
二、儒家中国道、教、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 (一)道与政、道统与政统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道与政、道统与政统呈现出亦分亦合,不即不离,一虚一实,相反相成,互为作用的特点。古代的君王,没有不把教化看作是大事的。修道而学,则道便谓之教。二曰以阳礼教让,则民不争。
[16] 董仲舒:《贤良对策三》。然既列于有司,则肄业存于掌故。
对于道与教的关系,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对道与教进行了分疏,认为道一而教殊,古来是一本(道)散为万殊(各种宗教),将来要万殊仍归一本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恃的道是人间的性格,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。
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其教的内容就是价值理性的仁义道德,而其手段则是诗书礼乐。[④]张践:《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》,《宗教学研究》,2007年第2期。
政权也会通过允许宗教的适度发展以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,但总是要高于教权,要利用宗教为其统治服务,不会让你凌驾于政治之上。这些人一身兼二任,游刃有余地主宰着那个时代的思想与政治两大领域。‘修道字与‘修道以仁同。国家的行政、司法、教育受宗教指导。
概括地说,教统是古圣以道化人、化世的教化、教育、宗教之传统,这些在历史上是不分的,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西方分析的思维习惯,故不得不分而言之。如果比较起来,在道与教之间,朱熹似乎更侧重自上而下垂教,阳明似乎更侧重自下而上修道。
因此,他们不但不敢与圣贤争道统,反而降尊卑怀诚心尊重道统,敬畏道统,愿意接受道统的评判监督。所师者,皆为守官典法之人,官吏即师傅,政教官师一体。
因为能开放,能包容,就能够融会贯通。十有一曰以贤制爵,则民慎德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